图片加载错误
新闻详情

2024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聚焦“人工智能与未来出版”主题,众多专家学者关注—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知识生产边界

发布时间:2024-08-26 作者:商小舟 李婧璇 单位: 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阅读量:5286

 “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属于作品吗?”“出版业如何拥抱人工智能?”“未来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?”8月16日,在2024 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现场,众多专家学者聚焦“人工智能与未来出版”主题,共同探讨出版融合发展、出版业态重塑、出版版权保护等热点内容。其中,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生产与传播相关话题,专家学者从法律制定、技术变革、文化传承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分享,为进一步推进出版业融合发展答疑解惑。

建议著作权制度应围绕作者设计

自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,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能够受到《著作权法》保护,成为出版业面临的关键问题。

“人工智能产出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,现在是有争议的。”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认为,立法修法要跟着实践走,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以后出现的新问题,在第三次修订《著作权法》时,人工智能还没有被广泛关注,因而在学术研究和讨论中,不宜用现行的法律条文来解释和论证。“虽然以现行《著作权法》衡量,‘作品’是人创作的产物,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尚不构成作品,但从发展的角度看,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应用实践已远远走在前面。”

“我们对知识生产的倡导、对出版规范的制定,可以塑造知识生产的过程。”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建议,要完善《著作权法》对未来出版的版权保护,坚定不移地保护人类作者的知识生产。“著作权制度应围绕作者来设计,保护作者对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享有的权利,而不再以作品作为权利的媒介和载体。”

推动出版业加速向知识服务转型

出版业如何拥抱人工智能?对此,中图科信数智技术(北京)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若华认为,出版业要发挥自身优势,构建“内容即服务”的商业模式。

阎晓宏认为,应该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创作的工具来看待,分析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。“若以工具论,作者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注入了多少智力与思考非常关键,高质量的提问、对产出内容的逻辑性整理、创作者的再加工,可以让内容质量达到更高水平。”当前,技术发展的迭代速度加快、融合发展的内涵拓展,是传统出版业、新媒体和人工智能并行发展的阶段,出版业要妥善厘清不同载体的特质,找到发展的机遇和空间。

“我们将借势和大模型公司合作,进一步构建自有知识库,提升目标客户需求的满足能力和服务能力。”中信出版集团董事长陈炜介绍,中信出版集团在夯实数据基础外,还在业务端围绕搭建出版知识库、构建出版知识服务新生态、打造大众出版多模态的知识IP3个方面开展工作。在陈炜看来,大众出版机构必须拥抱新技术、洞察新场景,成为智慧出版的尝试者。“未来的出版场景一定是融合传统和现代、实体与虚拟、个性化与互动性的多维空间,因而也会拥有无限创想的可能。”

“人工智能会推动出版加速向真正的知识服务转型。”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伟看来,大模型对出版机遇大于挑战,应该积极拥抱大模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。“目前大模型技术突飞猛进,需要出版业源源不断地供给高质量的数据,这就是出版业机遇所在。未来出版的数据加上大模型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服务各行各业。”

坚守对知识质量和权威性把控

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出版业的角色并未弱化,而是变得更加重要。”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岩认为,面向未来,出版业需要构建智能化知识生产与服务体系,培养数字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,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传承,推动跨界合作,构建开放共享的知识生态。“出版人需要在新技术的辅助下,坚守对知识质量和权威性的把控,保持对知识本质的把握和对人文精神的坚守。”

“人工智能在赋能出版业的时候,出版业也在赋能人工智能。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晓光表示,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法律的适应,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增强人类的创造力和出版业的发展潜力。

Baidu
map